度过失去亲人的痛苦
我们一位非常亲近的亲戚刚刚被诊断出癌症晚期,选择在家接受临终关怀。我们现在就在他们家,竭尽所能提供帮助。这种癌症的侵袭性很强,通常会导致患者在确诊后2-3个月内死亡,所以我们正在为这种情况做准备。上周我还见到了一位朋友,他最近失去了妻子,正在承受丧妻之痛带来的挑战。毫无疑问,这些都是难以面对的境况。
也许你过去经历过类似的事情,或者现在正面临同样的困境。不幸的是,许多人在亲人离世时会“崩溃”。但事情必须如此吗?我们能否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,不仅能够生存下去,还能茁壮成长?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:“是的!”而答案的关键在于一种新的范式。
你出生时,你拥有多少?一无所有。你死后,你能带走多少?一无所有。如果你一无所有,最终也一无所有,你会失去多少?一无所有!如果你现在拥有一切,它们从何而来?“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,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,在他并没有改变,也没有转动的影儿。”(雅各书 1:17)所以,你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上帝。
神赐给你东西,是让你成为它的主人,还是管家?神才是主人。“万军之耶和华说:银子是我的,金子也是我的。”哈该书2:8。“全地都是我的。”出埃及记19:5。“天下万物都是我的。”约伯记41:11。“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,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。”“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。”诗篇50:10-12。我们是管家。在这罪恶的生活中,我们被赋予了多久的管家职责?它只是暂时赋予我们的。我们一无所有,最终也一无所有。赐给我们的一切,都是让我们暂时管家。这意味着,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,将来都会被拿走。
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管家之职都会终止。约伯也面临这样的现实:他在一天之内失去了所有的孩子、牲畜和仆人。但约伯对这巨大的损失作何反应?“我赤身出于母胎,也必赤身归回。赏赐的是耶和华,收取的也是耶和华。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。” 约伯认识到自己出生时一无所有,死后也带不走任何东西。他认识到他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的。他也认识到,尽管这可能是魔鬼的直接行动,但最终是上帝在当时剥夺了约伯对那些牲畜和人的管家之职,“是耶和华收取的。”
约伯会因为神在那一刻终止了他的管家职责而感到怨恨吗?不会!他说:“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。” 约伯刚刚承认神“带走”了他的财产、朋友和家人,他怎么能说“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”呢?约伯意识到自己出生时并没有这些财产、朋友和家人。他意识到自己死后也无法带走其中任何一样。他意识到神把这些赐给他,让他做管家。他也意识到神交给他管家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。所以,约伯感谢神,感谢神给了他这段时间,让他做这些事的管家。
愿主的名受称颂,因我与第一个孩子共度的42年;愿主的名受称颂,因我们彼此的微笑、拥抱、进餐时的欢笑、周末的散步和推心置腹的交谈。愿主的名受称颂,因我与第二个孩子共度的40年;愿主的名受称颂,因我们彼此的睡前故事、一起养育动物、一起购物、一起讨论上帝、一起分享失望时的泪水等等。愿主的名受称颂,因我与第三个孩子共度的39年……”约伯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他失去了什么,因为他明白自己一无所有。他只会有所收获。上帝曾一度赐予他这些关系和所有,约伯对此心怀感激。“愿主的名受称颂。”
我们面临的问题是,我们以为别人是属于我们的。我们视自己为主人,而当他们去世时,我们却成了失去的一方。我们期望他们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陪伴我们,但现在他们不在了。因此,我们感到失望。但如果我们认识到他们不属于我们,而且从来就不属于我们,我们就会珍惜与那些仍在我们管家之人共度的时光。我们会认识到,每个人都是上帝暂时赐予我们的宝贵管家——为了主人的缘故,让我们去照顾和保护他们。这样,我们就能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的时间,并活出感恩的生活,感谢那位赐予我们如此多祝福的上帝。
另一个范例来自十诫。上帝的律法是爱的律法,它向我们揭示了爱是如何运作的。十诫中有八条以“不可”开头。每一条诫命的本质都是告诉我们“不可从这里拿走”或“不可像这样拿走”。这样就剩下第四条和第五条诫命了。前四条诫命写在第一块石板上,规范着我们与上帝的关系;后六条诫命写在第二块石板上,规范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。
第一块石版上的第四条诫命本质上告诉我们,上帝是天地的创造者。因此,祂是我们一切所需之源。第四条诫命也呼召我们要安息。当你感到窒息、口渴或饥饿时,你不会感到安息。当你的需求得到满足时,你才会感到安息。所以,要安息,你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。第四条诫命呼召我们来到上帝面前,祂是我们一切所需之源,并从祂那里获取我们所需的一切,以满足我们的需要。
第二块石板上的第五条诫命告诉我们要尊敬他人。尊敬是给予,而不是索取。我们要给予他人,但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呢?我们不能给予他们我们没有的东西。所以,我们必须先索取一些东西才能给予。那么,我们怎样才能给予他们尊敬呢?我们是尊敬的源泉吗?我们可以用自己来给予他们尊敬吗?不!上帝才是尊敬的源泉。我们尊敬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上帝那里获得尊敬。然后,我们才有尊敬可以给予。这适用于一切(爱、尊重、理解、同情、怜悯、自由等等)。我们必须首先来到万物的源头上帝面前,索取我们所需要的。然后,我们要把从上帝那里索取的给予他人。这就是爱——从上帝那里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,并将其给予他人。因为上帝是无私的爱,所以我们给予他人的也是无私的爱。
从神的律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,我们与神的关系是一种索取的关系,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给予的关系。在神律法的框架下,我建立人际关系,并非为了从中获取。(是的,人际关系可以成为神向我传达爱的渠道。但我认识到,人际关系只是渠道,而非源头。因此,我依赖的是神,而不是人际关系。)我建立人际关系,是为了能够将我从神那里得到的东西奉献出去。
如果我们建立一段关系是为了付出而不是索取,那么这段关系的意义就在于他们,而不是为了我。我付出是为了帮助和支持他们。我倾听他们,理解他们,接纳他们。我给他们一个归属感。我给予他们怜悯和同情。我用爱心告诉他们真理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好处。任何我需要的东西,我都会去向上帝祈求。无论我身在何处,上帝都在那里。我可以随时从他那里得到满足。他是我一切所需信实的源泉。
如果我和另一个人交往,而他们不再接受我给予他们的东西,那是谁的问题?是他们的。我为谁感到难过?是他们。我关心谁?是他们。我失望吗?是的。但为谁失望呢?为他们失望!但如果我和某人交往是为了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,为了他们能满足我的需要,这样我就会被爱、被接受、被理解等等;而现在他们不再给我,那是谁的问题?是我。我为谁感到难过?是我。我关心谁?是我。我失望吗?非常失望!为谁失望?为我失望!
不幸的是,第二种情况是我们通常处理失去亲人的方式。而化解这种悲痛的办法是无私地爱他人。解决办法是建立以付出而非索取为目的的关系。解决办法是将内心的动机从自私转变为无私。而这种改变是我们无法独自完成的。但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免费礼物。“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,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。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,赐给你们肉心。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,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,谨守遵行我的典章。”(以西结书 36:26-27)
上帝会因为我们自私地哀悼失去亲人而谴责我们吗?不会!他以无限的爱爱我们。他只希望我们得到最好的。他想打开我们的眼睛,以便他能拯救我们脱离我们所遭受的那种悲伤——那种会摧毁我们的悲伤。他想用他的真理释放我们,让我们不再遭受那样的痛苦。
这是否意味着,如果我们无私,别人去世时我们就不会伤心?不会!但我们不会为自己伤心。我们不会因为无法再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而伤心。我们会怀念那些我们无法再给予的东西。我们会因为罪导致了死亡而伤心。但在无私的伤痛中,我们会信靠上帝,祂会让万事互相效力,叫人得益处。我们会满怀信心地把事情交托在祂手中,祂会用祂认为最好的方式安排。我们会对上帝充满信心,同时也为罪、死亡和他人的苦难感到悲伤。我们不会绝望。我们会在神圣的信心中奋起,茁壮成长,因为我们的上帝(我们的源头)与我们同在,从未抛弃我们,并且随时准备满足我们的需要。那将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天啊!